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从远古到现在,从蛮荒到文明,从懵懂到不惑,中华民族开创了辉煌的农耕文明。五千年来,我们的环境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唯一亘古不变的是,我们还是依照时节安排一年的农事,这是国人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例证。
已满百岁的重庆十一中,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下,毅然行走在教育改革的春天里,不断创新求变,发出了“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但学校百年来辛勤耕耘、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始终未变。他们传承着古人的农耕智慧,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当下躬耕前行。今天,我们走近学校师生,从他们身上寻找深藏在学校现代教育背后的农耕哲学。
耕耘
老师成了学生的“粉丝”
教育应该是农业,在精耕细作的同时,更应该让农作物自由地生长,用静待花开的心态,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在重庆十一中,这样的“耕作”情景随时都在上演。
日前,重庆首部青少年成长励志魔幻数字电影《天空之泪》举行了首映礼。本片的主演,是来自十一中的学生蒋明希。在现场众多为她捧场的粉丝中,有一个女粉丝格外引人关注。为了给蒋明希捧场,她一个人就派发了几十张电影票,拉了一大帮自己的亲友前来助阵。她就是蒋明希的班主任-----蒙华。
在蒙老师看来,这部电影能够上映,蒋明希很不容易。因为作为电影的主演,蒋明希差点和这部电影擦肩而过。
2014年10月,当这部电影开机时,蒋明希已经升上初三,面对中考的压力,母亲担心拍戏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然而,班主任蒙华却十分支持孩子参与电影的拍摄,因为在她看来,学生喜欢的,而且是有益的,就应该支持。
“在拍摄期间,不但同学帮我做了很详细的笔记,每次回到学校,各科老师都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帮我补习。”开始拍摄的第一天,“补习小分队”就成立了。小分队的成员包括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蒙华、化学老师刘家远、英语老师刘加强、语文老师尚春敏、生物老师赵彩霞,还有随时待命的物理老师刘宇等。两个月期间,蒋明希每次拍摄完毕后,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到学校接受小分队的补习。
正是因为老师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地付出。蒋明希耽搁的课程才一节都没有落下。
蒋明希说,在蒙老师班上,但凡同学们有个兴趣爱好,蒙老师都是鼓励加保护。甚至一些没有特长的都在老师的鼓励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蒙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要做有文化有特长的人。”
在十一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自由生长的空间。一方面学校积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宽阔的舞台。学校自行开发的选修校本课程、五花八门的学生社团,都成为了十一中学子自由追踪梦想的舞台。
同时,十一中的老师们都以培养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能力作为出发点,以包容、鼓励、保护的心态,对待个性发展的学生,让他们在重庆十一中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灌溉
在“书海”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成长需要动力,需要营养。学生成长的养分从哪里来?重庆十一中的方式是通过阅读,在校园开展“大阅读”活动,让众多孩子在书海中,汲取到成长的养分。
邱渝湘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个。初中时,说到看书就想睡觉的她,经常因为密密麻麻的文字而头痛。也因此,她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最害怕写作文。然而,现在她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究其原因,是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她养成了习惯。
刚开始,邱渝湘并不喜欢这样的阅读课,而更令她崩溃的是连语文老师尹可鉴都专门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选修课,每次上课前还要花5分钟让同学们练习3个字。
“看到同学们都在看书,而且有老师‘盯着’,我也只有认真看。”没想到这一认真,邱渝湘就爱上了书中的世界,现在她已经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以前她打开手机只玩微博,现在打开手机就是看淘宝搜书,而一点也不害怕写作文了。”即便每天晚上10点过后,她也要读一会书,“不读睡不着”。在“大阅读”活动中,这样在书海里如饥似渴的学生比比皆是。
近年来,为丰富学生的思想,十一中提出了“天天大阅读,书香育栋梁”的口号。在学校,同学们读的不仅是畅销书,不仅是学科延伸的书籍,更要读传统经典;不止触及文学,同时也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科学。
学校还在每周六节语文课中,专门划出一节开设为图书馆课外阅读课和每周一课时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内容涉及影视、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时事政治、古今中外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课程十分丰富。
在课堂阅读之外,学校广泛开辟线下阅读阵地,三五学生组成读书小组,同读喜欢的一本书。学校还将阅读作为常态化的形式,开展不同年级的主题阅读。推出了初一“成长与感恩”,初二“自然与生命”,初三“社会与精神”,高一“人物与心灵”,高二“历史与哲学”等主题读书活动。
学校老师们还主动为阅读提供专题研究。例如“那些绽放在课文内的红颜”、对曹操、鲁迅、乔布斯等人物的解读分析等,并且借助学校系列讲座——“文幼章大讲坛”、学生专题论坛等形式,让师生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激发、带动更多人的来读书。
学校的“大阅读”活动,启迪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实现灵魂的注入。“我们要在大阅读的开阔格局下,重新召唤出阅读对人文情怀的濡养。我们希望能够舞动大阅读的龙头,搅动起校园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大阅读的点化下,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家国栋梁……”校长钟进友如是说。
呵护 从“死对头”到 “好朋友”
幸福教育,蕴含了深厚的教育哲学。重庆十一中对幸福教育做了探索与诠释,小心呵护着难得的幸福。从此“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
倪浩(化名)是十一中高2014级9班的学生,高一时,因为行为习惯差,每个同学都不愿意让他加入自己的学习小组,这让他的校园生活十分憋屈。虽然经过班主任刘东华的协调,倪浩被安排进了班级德育处主任何星烨的小组,但他仍然十分讨厌班主任刘东华,他认为是老师让他丢尽了面子。
“刘东华,我恨你。”当天晚上,倪浩就给刘老师发去了短信。看着短信,刘老师笑了,他一面用短信开导倪浩,一面和学习小组的组长何星烨商量怎么帮助他。
“我把他安排在了何星烨的前面,只要一捣乱,何星烨就能及时地提醒他。”刘老师说,为了让倪浩找到存在感,小组里的同学总是有意无意的地表扬他。班里有大讲坛时,大家都推荐他去讲科比,为了帮他造势,组长还帮他找素材、做PPT。
慢慢地,倪浩的短信最后总会出现这样一句话,“我好像不那么恨你了”。三年里,倪浩从一个小刺头变成了刘老师的“好朋友”。在即将毕业时,他给刘老师发去了一条语重心长的短信:“老刘,我要毕业了,你也快点结婚生娃吧。”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注入师者的思想,而在于他能形成自己不算清晰的个人意识。”在刘老师眼里,教育没有捷径,师者能跨过传统身份差异适时陪伴学生,话题不局限于学习,空间不局限于学校,时间不局限于上课。“我认为这不是身份的降低而是身份的还原。”
在十一中,老师呵护学生幸福的同时,学校也在呵护老师的幸福。学校在提倡“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时,也努力实现“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为了点燃老师的激情,学校从每位新教师入职起,就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出发展目标。并通过校内名师结对、外出学习培训、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等多种方式,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让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还免费为老师托管小孩,消除了不少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为教师营造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教学环境,让大家快乐教学。
唤醒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重庆十一中老师们的身上,这句名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初2016级1班的李星(化名)从一进班里就是各科老师头疼的学生,上课自言自语、唱歌、不做作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为此,不少老师向班主任邓红葵抱怨。
“最开始我以为他是青春期的叛逆,故意和老师唱反调。”然而,在经过深入了解后,邓老师发现,跟李星讲道理时,他并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
原来,作为家里的小儿子,李星在家里受尽宠爱,是非观念并不明确。
“从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鉴于此,邓老师并没有责罚李星,而是从自己家里带来了一本小说——《福尔摩斯》。她和李星约法三章,只要李星一周内看完这本书,并且上课不说话,就可以不做作业。
一周后,李星看完了这本书,邓老师又提供下一本书。慢慢的,李星发现这个老师不太一样。她不讲空话,不唠叨,只要自己遵从约定,就不会责罚自己,而且只要做对一点点事,她都会表扬自己,这种感受让他很稀奇。
在李星看完几本书后,邓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约定:两周看完一本书,但要适当的做一点作业。李星欣然接受了这个约定。
一学期下来,邓老师从家里带了二十几本书给李星,而看书的周期从一周变为两周,又从两周变为三周,作业从不做变为做一点点,又从做一点点变成认真完成。不仅如此,邓老师还嘱咐周围的同学要时常表扬李星,让他在班里有存在感。
“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他需要老师静静地等待和心灵的唤醒。”邓老师说,现在,李星不但能认真完成作业,还主动申请当学习小组组长。
正如邓老师所作所言,在重庆十一中看来,分数、学历都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特别是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所有学生的主心骨。为此,学校一直将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十一中不但制定了班主任培训AB角制度,还筹建了“班主任工作室”,带领全校班主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等活动,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浸润 “我们要为十一中代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熏陶、是浸润。重庆十一中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沐浴其中,从而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日前,在十一中的校园里,同学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谁能当上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为学校初中部、高中部的形象代言人竞选决赛就要开始了。这场持续了半年的活动,终于在阳春3月迎来了最高潮。
2014年10月,十一中德育处发起了“重庆十一中校园形象代言人竞选活动”。活动的第一阶段不是初选,而是由全校学生来确定形象代言人的标准:究竟什么样人才能代表十一中,代表新时代的中学生。于是,一场全民票选代言人标准的活动首先在十一中校园拉开帷幕。
在“十一中学子形象大讨论”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应刚把同学们分成了11个小组,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标准。大家积极发言,答案也五花八门,最有意思的是第6小组。“要做十一中的形象代言人,身材要微胖。因为,我们想通过我们微胖的身材,证明十一中食堂伙食很好。”
随后,一张写满各班级的调查问卷出现在全校学生面前,大家都在为心目中的代言标准投票。经过复杂严格的统计,最终“阳光、友善、诚信、担当、笃学、创新”成为了重庆十一中形象代言人的标准。标准票选刚完,一场全民海选代言人的活动又开始了……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收获了什么呢?
高2016级20班学生贺欣羽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这样说道:我们饱含激情演讲,我们尽情展现创意表演。无论是成功晋级还是遗憾淘汰,我们的热情都永远高涨!也许你会问,选“形象大使”何必大动干戈?也许你会问,十一中的形象为何要学子斟酌?你要知道我们身上的品格是十一中的缩影。与其说我们为十一中代言,不如说,是为我们自己代言!
对十一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主题活动已成家常便饭。多年来,学校坚持自主管理,自主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爱国爱校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大阅读”主题教育活动、理想教育红领巾的中国梦活动、校长助理开放日活动等,拉近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从说教到体验,从灌输到浸润。重庆十一中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简单直接的干涉式教育,强制性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在浸润下,耳濡目染,重拾自我。
教育观察
现代的教育要用最传统的“耕种”方式
1977年,中国先让教育跨出了改革第一步——恢复高考。如今,当中国处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已势不可挡。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那么教育的现代化是什么呢?校长钟进友认为,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不是指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是人作为教育核心身份的必然,也是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向度。”因此,作为现代人的教育工作者,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怎样让学生解放思想,怎样开阔他们的视野,怎样提高其精神能动性,才是最紧迫的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教育的现代化还得用最传统的“耕种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而是要宁静致远,静待花开。像我们古人耕种一样,守时节、重规律,用耕耘、灌溉、呵护、唤醒、浸润的方式,在学生实现自由生长、快乐成长的同时,“博文修德、精益求精”,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助推学生在未来成为卓越的现代人。
教育微事
送给母亲节的礼物
2014年5月11日,高2014级的全体女教师都收到了一份手工制作的母亲节贺卡,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收到学生的贺卡,这让她们十分意外。
送贺卡的孩子们全部来自高2014级9班,为了这一天,他们在紧张的高三挤出时间设计、制作了这些贺卡。据了解,同学们不仅将贺卡送给了母亲和高中的女老师,他们还将贺卡送给了初中教过自己的女老师。
被问及为什么送贺卡给老师,同学们的回答是“因为爱”。在十一中的三年里,老师们用“爱”诠释着教育,他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每个学生,呵护他们的自尊,给他们自信,引导他们自立,让每个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我播种来你浇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共处一室却相对无言”,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内心的苦楚。很多人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畸形”生长。
为此,十一中十分重视家校共育,积极引导家长构建立体的育人网络,统一分工,有计划地“耕种、浇水、施肥”。
“老师,今天学校开展了什么活动,需要我做什么配合?” 高2016级9班张永渝的母亲朱学晖经常这样和儿子的班主任联系。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朱学晖认识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她不仅和儿子做起了朋友,更和学校老师建立了沟通桥梁,积极配合学校每一个教育主题活动。
“每次沟通,老师都会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提出家长在家里应该怎么配合。我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在家校完美配合下,张永渝从高一进校的名不见经传,到高二变成了全年级的学霸。
“我希望孩子不只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朱学晖说,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校共育才能让孩子能够更健康和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