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校园快讯

情境结合显素养,实验探究养能力

发布时间:2021/4/2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记化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展示入格公开课

 

第十一中学校于 2021 4 8 日上午,举办青年教师入格展示课活动,化学教研组刘堃、赵艳羽、廖林立和汪亚琴四位老师受邀参加,化学组其余教师均到场进行学习,南岸区教研员杨洪老师也到场指导。本次优质课高一备课组以《化学能与电能》为主题,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呈现;高二备课组以“有机化学”为大框架,分别为两位老师确定参赛课题,其中刘堃老师讲《乙醛》、赵艳羽老师讲《苯酚》。参赛的4位老师,精心准备,用心设计,四堂优质课,堂堂精彩,课课用心:有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氛围活跃;有的构建模型认知,直接、形象。课堂氛围或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或春风化雨、娓娓道来;同学们用脑思考、用心琢磨,脸上有笑容,手中有记录。

一、探微观结构,寻变化踪迹

上午第一节课为赵艳羽老师讲授的《苯酚》。赵老师由生活中的化学——苯酚甘油滴耳液引入新课,学生通过阅读甘油滴耳液的使用说明书,对苯酚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猜测。接着,通过学生的亲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进一步验证苯酚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同时,形成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在讲解化学性质时,将乙醇与苯酚,苯与苯酚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感悟官能团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使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态度,赵老师还对其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张,体现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课,刘堃老师讲授的课题是《乙醛》。本节课为任务驱动模式,由问题如何消除甲醛?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观察乙醛,总结出其物理性质。并利用学生亲手建球棍模型的方式使学生对乙醛的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由结构决定性质的方式进行证据推理,猜测乙醇的化学性质。为证实猜想,学生首先在球棍模型上探索断键方式,再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层层深入证实了乙醛的还原性。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最初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探能量转化来电了,明原理构成晓奥妙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第三节课是汪亚琴老师讲授的《原电池》。她以转动的小风车实验导入新课,十分吸引学生,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电能从何而来。接着汪老师通过学生判断哪些反应能产生电能评价学生预习成果,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从理论上是电能产生的研究对象。汪老师立即以锌与硫酸的氧化还原为例,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原电池的概念。紧接着汪老师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当学生了解了原电池工作原理后,汪老师继续让学生结合装置图进行实验,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通过学生分析新装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落实教学目标。

 

第四节课廖林立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进火电厂(视频),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通过实际数据引发学生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的思考,培养学生节能意识,继而向学生提出化学能是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主题。廖老师先结合电能需要电子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将探究对象落脚于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接着从理论分析如何产生电流,学生实验探究让音乐贺卡响起来,老师再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学生解惑。层层深入,让学生乐在其中。紧接着廖老师提出问题:改变电极材料或溶液还能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池呢?学生分组探究电极材料和溶液,总结归纳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廖老师通过学生练习评价学习讨论成果。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均达到了教学目标。展示课结束后,听课教师一起交流课后感悟,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课堂的优点,也真诚的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优

作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一次重要交流优质课展示活动,参赛教师们紧紧围绕学科课程标准,在精准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现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水准、高层次。评委团由化学教研组长冉仪枫老师,高二备课组组长余文姜老师,高一备课组组长黄梨老师、高级化学教师胡在兰老师组成,评委团成员对每节课进行细致打分,为比赛的公正性保驾护航。

 

赛后,刘堃老师说:“赛一次课,掉一成皮!但是,过程中的收获确实非常实在的。这次赛课让我不断的去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驱动力,获益匪浅。”赵艳羽老师说:“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能够体验打造一次优质课的不容易。在这期间我能鞭策自己去精读教材、思考环节、打磨流程、设计实验,这对我一位新老师的快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于此同时,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去不断挑战自己,克服自己的弱势,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

学无止境,不断前行。本次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青年教师入格课展示活动,多角度展现了化学组高水平课堂。教师们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化学课堂效果。在切磋琢磨中共同成长,为化学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马骥、伍贤玲     审稿:冉仪枫 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