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视野

[重庆日报] 重庆十一中 美在点滴的教育哲学

发布时间:2016/11/24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核心提示
微风渐起,飘落在含珠池的一片秋叶吸引了成群的鱼儿,红的、黄的、白的,追逐、嬉戏、游弋,搅出一池灵动,涟漪荡漾开去。
落花流水皆文章,一切美都需要发现的眼睛。在拥有百年文化底蕴的重庆十一中,一草一木都是诗,一砖一瓦都含情。环境的美彰显出校园的“文化味”,教育的美更是“内蕴的艺术”,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它还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博文”与“修德”中,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升华美的境界,雕刻今后的人生。
在重庆十一中,探寻一所校园的美,体味一种教育的真。
 
用心·发现校园之美
镜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倾洒在重庆十一中校园,博文楼和修德楼的灰色外墙、红色线条与之交相辉映,隐隐透出校园的大气与典雅。一旁静静矗立的精益楼古朴素雅,它从学校百年办学起点走来,在岁月更迭中诉说十一中的前世今生,见证着新时期学校发展的蓬勃兴盛。
解读: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是一个颇有“文化味”的地方,十一中的“文化味”融入进校园的每一丝空气,弥漫在校园的点点滴滴。
“秉南山之灵秀兮,承扬子之浩荡,立夏启之生地兮,沐博爱之辉光,树人育才兮含英咀华,山脊水肤兮桃芬李芳……”这首荡气回肠的《重庆十一中赋》就刻在校园中名为“腾飞”的雕塑基座上。
雕塑以书、玉为元素。书卷杂叠错层,扶摇而上,穿精雕纯白圆润之玉环而飞,展现出十一中的未来,在雕琢中日渐精粹。
人文环境的别具匠心彰显了十一中对教育的从容与智慧,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则增加了校园环境的通透大气,让校园的美更有厚度,也让十一中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沉淀,练就豁达的内心。
“夏天的午后,阳光透过这条路上的树荫洒下斑驳的光影,我觉得是校园最美的时刻。”“如果要评选学校的最美景观,我一定把票投给这条绿荫大道。”同学们说的这条路,位于操场旁,连接着教学楼与食堂、宿舍。道路两旁种满了黄桷树,放眼望去,犹如一条树荫铺就的绿色隧道,让校园显得生机无限。
穿过树影婆娑的林荫道,缓步来到道路一侧。傍晚的微风,轻抚着含珠池边的柳枝,朵朵睡莲在阳光下更显娇艳,鱼儿轻轻游过,一圈圈涟漪荡漾开去。石板铺筑的小径让一切在静谧中多了一丝活泼。池边,一座曲折的石桥连接着池中心的蕴玉亭。蕴,聚也,古语中有藏蓄才华、智慧之意。“蕴玉曜奇彩含辉画桃红,含珠流雅音生色催柳绿”,正如十一中优秀的教师队伍,含珠蕴玉,才能卓越,历经百年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精英人才,寄托了历代十一中人对教育的美好愿景。
在十一中看来,校园环境不应只单单表现外在的美,更要彰显出学校发展的内在底蕴。在教育现代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十一中紧跟步伐,现代化的体育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同步录播教室等,让学校发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新落成的容纳近千人的文益堂,配有先进的全彩LED显示屏,国内外专家讲坛、课例展示、研讨会议……这里成为十一中最美校园文化的又一汇聚中心。
优秀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美,在十一中是带有文化烙印的,这个烙印经历了深深的时间长河,一点一滴积淀出力量与厚重,让十一中的每一位学生进校开始就从环境的熏陶中,成长为具备开阔眼界和豁达内心的优秀人才。
 
用情·创造人才成长之美
镜头:第三节晚自习的下课铃声一响,高二年级班主任汪建华收起东西起身向办公室走去。“汪老师,请等一等。”班上学生曾超(化名)追了出来,“今天您还没给我的字帖签字呢。”汪建华接过曾超递过来的字帖,微笑着看了看,“今天的练习很不错哦,最近学习进步很大。”他鼓励道,随即在本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解读:面对成绩中等,做事马虎、拖沓、没毅力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汪建华老师班上的曾超曾经就是这样的学生。
“我告诉他,要考上理想中的大学,首先要把学习、做事的习惯养好。”汪建华说,“咱们就从把字练好开始,培养做事的恒心和毅力。”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一笔一划写好每个字,成为曾超每天的“必须课”,每天晚上都把字帖拿给汪建华签字。从最初的被动到现在的主动,这一师生间的小小约定,让曾超在改变习惯的同时,学习也慢慢进步,一点一点靠近着自己的理想。
教育是一项“用情”的艺术。只有满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真挚的关爱,才会认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问题与闪光点,才会有耐心、有毅力去耕耘教育的沃土。汪建华无疑就是这样的老师,像这样的老师十一中还有很多。他们用师者情怀对学生加以引导,用精彩的课堂让学生沉醉在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厘正人生方向。
“项羽军事能力超群,叱咤风云,为什么会在‘鸿门宴’上失败?这应该归咎于谁?”当庞国霞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一问题,顿时把课堂搅得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项庄,有同学说是张良、项伯等。“如果你是项羽,此时会怎么做?项羽和刘邦比起来,有什么不同?”顺着同学们的回答,庞国霞将问题层层深入。
“课堂上,我不会一讲到底,喜欢用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庞国霞说。问题的层层深入也随之激发课堂的激情,带动学生思考的深入,让学生的思维避免流于表面,让他们在获得知识之外,逐渐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一中教给学生的还远不止这些。
近日,在高一19班,由学生组成的“名师讲课团”特别火爆。千万别小看学生讲课,他们同样要经历备课、讲课、总结等若干环节。
讲课团“讲师”包雨点说:“准备过程中,搜集了很多资料,要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承受能力,不能过难或过简单。”另一位“讲师”欧楚灏也表示:“老师在过程中给予了很大帮助,不仅对所讲知识的准确性进行把关,还对我们的讲解技巧进行辅导。”
现在,“名师讲课团”已开展了10余期,同学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名师讲课团”发起人、高一19班班主任徐英男说,“讲课”的过程需要学生把平时学习和做题过程中的感悟搜集起来,消化成内在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积累。
在十一中,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学生、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都懂得挖掘、欣赏学生懵懂外表下内在的美,并精雕细琢,让学生在“博文”与“修德”中,从最初的“顽石”蜕变为温润的“璞玉”。
 
用智·升华教育境界之美
镜头:每天午饭和晚饭后的半个多小时时间,对段美汐来说特别珍贵,她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往训练室。“抓紧这段时间,每天能练习好几首曲子。”笙,就是段美汐坚持练习的乐器。这样,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每天至少能坚持1个小时的训练。
解读:虽然每天都要紧张的练习“吹笙”,但段美汐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处于年级前列。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成为著名学府高水平艺术团的一员。
“段美汐对时间的高效管理和严格的自我要求,是她取得高考成功的重要因素,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班主任刘志荣说。明白自身优势,扬长之,并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对高中学生来说非常不易,但在十一中很多学生身上都能看到类似的优点。
高二年级的池志豪每次考试都排在年级前列,但刚入校时,他的成绩仅在年级中游。“既然来到了十一中这么好的平台,就一定要向目标努力。”池志豪对自己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取得成绩的有效途径。老师和同学都说池志豪身上有股拼劲。学习中遇到错题,他一定要想通为什么;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的思路后,他也会想想自己的思路是什么、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一样;他喜欢物理,还曾经为一个物理题思考了两个星期,整整写废了一个半草稿本;现在,池志豪已经开始自学大学物理课程……这种好学钻研的精神,让他在高一时就获得了高三年级的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
让原本优秀的的学生更加优秀,让没那么优秀的学生优秀起来。十一中用她的教育智慧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这样的智慧不仅在今天的十一中身上能看到,即便在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重庆十一中的前身精益中学和私立文德女子中学都秉承这样的要求教育学生,这也与学校“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理念不谋而合。
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十一中重学生成绩,更看重他们在获得成绩过程中取得的方法和进步。众做周知,哪怕分厘之差,对高考的最后成绩也会造成重要影响。而对学生来说,成绩越往上走,提升越不容易。高三年级的代靓,英语成绩一直在130分徘徊。为了提高五分,他背完了大学四、六级英语测试中的全部单词,硬是把英语成绩提了上来。
……
薪火传承育英才,家国情怀慰深蓝。
80多年前,邓仲卿从重庆精益中学(重庆十一中前身)毕业,怀着“航空救国”的愿望,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队分队长,驾机参加了开国大典穿越天安门广场的飞行,并为共和国培养了大量飞行员。
今天,秉着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对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十一中在通过军方的严格审查后,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海军航空实验班。
无论时间的无限延续,还是班级开设的不断变化,十一中都在用她那独有的教育智慧,践行着培育“有人文精神、有科学素养、有创新能力”的家国栋梁的育人目标,追寻着教育的更美境界!
 
文/钟代文余麗柃 图片由重庆十一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