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 百年校庆专题

回忆录——文幼章在精益中学

发布时间:2012/9/27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摘录自《文幼章传》
文幼章于一九三四年第二次来到中国,一直住到一九四一年日本与盟国之间爆发太平洋战争前夕才返回加拿大。在这几年中,他多次感到他的传教工作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对中国的前途也感到一片渺茫。他的主要工作是在鸭儿凼精益中学教英语,这是一所寄宿学校,约有一百八十名男生,年龄从十四到十九岁不等,此外他在重庆还有部分教学工作和临时讲道任务。
他们住在鸭儿凼,这里是重庆市郊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唐纳德·斯旺在那儿的一所教会中学任教。十年后,文幼章也将在这所学校任教。
初到中国来的传教士,都把头两年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语言学习上。文幼章夫妇是在鸭儿凼独自开始他们的学业的。文幼章还依稀记得一点他在十五年前的孩提时代所学的中文,他决心要成为一个中国语言专家。传教会里有眼科专家、牙科专家、土壤化学专家,为什么就不可以有语言专家呢?他尤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教友的日益增多,传教士必须具有同中国教友流畅交流的能力。为了掌握这种语言,他请了一位不会讲英语的中国家庭教师,每周六天,每天上午九至十二点,下午二至四点,始终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以便获得这种“语语能力”。传教会主管语言学习的李芝田鼓励他去精通这种难学的语言,并劝他读一些中小学生都知道的中国历史通俗小说。文幼章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五十年代曾经称赞他是能把中文讲得与中国人毫无二致的仅有的几个外国人之一。
文幼章不仅专心学习中文,而且还十分重视了解中国的国庆和周围的民情。
文幼章观察到,学生运动所引起的普遍社会不安,是传教工作的另一障碍。由于学生们拒绝接受任何纪律的约束,许多学校只好暂时关门大吉。文幼章写道:“当你看到你家族统治的中国旧制度在民主思想的冲击下日益崩溃的时候,对这些就不难理解了。”然而,要在发生这种变化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却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当民主制度被学生们曲解为“辞退不善于取悦学生的老师,自定课程,拒绝考试,强索文凭”时,那就更难了。他相信,大部分学生是幼稚无知的,尝到一点点自由的味道就晕头转向了,同时他认为,这些学生还受到了来自上海的、力图破坏学校制度的学联组织者的利用。
圣诞节那天,一些反基督教的人甚至向教堂大门上吐唾沫。可是,文幼章却充分理解这种排外情绪,他认为,这是名族主义意识的高涨,而且这种敌对情绪的相当部分是完全正确的。很多外国人歧视中国人,这就更增加了敌视情绪。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地位,是受到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的保障的。
文幼章的另一个创新——也就是他初次从事新闻业的大胆尝试——是出版《精益英文周报》。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即为了提高精益中学的语言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版“周报”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它是靠手工石印出来的,上面登载有诗歌、故事、寓言、国际时事等等。他系统地介绍一些生词,在每页的下方给这些生词加上详细注释。四川的其他学校,甚至远及北京的学校都来索取这份周报,以致发行量达五千份之多。
随着读者兴趣的增长,“周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幼章还常常转载一些西方报刊上的政治漫画。有些人对“周报”提出了质疑,说它的内容越来越激进了。文幼章答复他们说,他是在教育学生,要他们坚信有这么一种社会,那儿的政府都是由人民按照孙中山先生所指导的民生主义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他们应该为这种社会而努力。
《英文周报》一直出版到一九三九年,“教育家”文幼章也因此远近闻名了。中国人赞扬他是一个懂得中国人心理的人,而西方人则对“周报”中所解释的基督的忠诚在当今世界上的含义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周报”的观点是在明目张胆地破坏已为人们所接受了的现实和受大家珍视的传统。
英国人莱斯利·休斯与文幼章夫妇关系甚为密切,他对他们说,《英文周报》上的政治倾向和文幼章的政治观点,已成为重庆俱乐部里的海军军官和其他爱国者的喜爱话题,经常引起争论。休斯劝说文幼章,不要把形势搞得这么紧张,要把“周报”办成一个非政治性的刊物,内容局限于介绍西方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成就。
文幼章对他的关心表示感谢,可是他却依然我行我素。他回答说:“这份刊物是为学生们办的,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应该对世界事物有个清醒判断的年龄了。他们对时事的关心并不亚于对发明创造和小说故事等的爱好。”